不要做一個無知的好人

封面 by 我思故我喝拿鐵

提問,如果你是曾經的耶穌,明明是為一群人好卻即將被TA們送上十字架處死,你會有什麽樣的想法呢?

如果是現在的我,估計會對上帝說,“你看看這些不知好歹又愚蠢的人,居然要處死一個真心幫TA們的人,上帝大佬,幫我狠狠的收拾TA們,千萬不要手下留情!”

那麽在聖經中,耶穌說了什麽樣的話呢?他說,“不要懲罰TA們,因為TA們並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路加福音 23:34)

圖片 from In The Beginning

這句話聽上去很偉大,好像一個正常人一輩子都到達不了的高度。但其實我認為,如果我們刨根問底一些,可能會發現,這樣的想法才是正確並可行的。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Strength to love第四章的書評吧。

本文閱讀時間約為23分鐘~

第四章: 愛別人的力量其實是寬恕的力量

金先生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上述耶穌的話得出兩個教訓:

1、言行一致:原諒不需界限

生命中常有的一種悲劇就是我們從不實踐嘴上說的大道理,好似精神分裂一般。一方面,我們為這些高尚的道德準則而引以為豪,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在生活中實踐與其恰恰相反的準則。

金先生嘲笑道,我們(美國)口口聲聲說民主最重要,但卻做了許多與民主相悖的事情;我們天天都說自己珍重和平,但卻從未停下準備戰爭的腳步;我們說要追求並暢遊在公平公正之路上,但卻從容地踩在不公正的泥地中前行。

曾經有人問過耶穌,“被人背叛後,我應該原諒一個人多少次?到第七次嗎?”耶穌的回答是:“我不是對你說過,直到第 七十乘以七 次都可以原諒TA。”

圖片 from Twitter

換句話來說呢,原諒不關乎次數,而關乎質量。一個人可以習慣性的“原諒”別人490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諒。原諒不是一個偶爾才會發生的行為,而是一種一直發自內心的態度。

關於原諒與為什麽我們不應該恨我們的敵人,金先生在下一章有更加詳細的解釋(也就是我之前說過帶著批判眼光去看待的那一篇),感興趣的朋友請再等兩周~

接下來,金先生讓我們觀察一下身邊的人與物。我們會發現大自然是不會也不能夠原諒的。不管人們在暴風雨中多麽虔誠的祈求,大自然都只會淡定且無情的來表述自己。大自然的法規是簡單粗暴的,你把樹都砍了,大地會可能因為過熱而與枯木起山火;我們失去了能擋住沙塵暴或者吸收雨水的好幫手;世界上的氧氣變得更稀薄…

圖片 from Orlando Sentinel by William Widmer/The New York Times

當我們看向人類時,我們會發現人們也很少會選擇原諒。我們總認為一件事要扯平或者掙回臉面才完。因此,我們總是活在報復的統治下。人生中許多本該存在的美好都被不可不報復的心裏給毀了。

再看看社會,社會是更加不願意原諒的。社會需要遵循自己的行為標準,因此它需要用法律去約束並牽製人們。

一個年輕女性,可能因為一時的激情而變成了一個私生孩子的母親;她會告訴你,這社會並不輕易原諒。去監獄問問那些人生被畫上可恥符號的人們,TA們會告訴你社會並不輕易原諒。而死刑是社會對“我不輕易原諒”的終極聲明。

我在大學時上過一堂課有提到了一本書“Debating the Death Penalty”,裏面講到了美國法官與律師支持與反對死刑的原因。在我看完那本書時,我對於死刑仍然沒有什麽特定的想法,我覺得正反方好像都有自己的道理。

書本樣子

後來在寫這篇文章時,因為提到了死刑,我突發興趣又去查了一些關於死刑的論文。其中有一篇來自於東京大學的一位哲學教授Masaki Ichinose的論文觀點是我至今為止還沒有見過的。

論文封面 截圖 by 我思故我喝拿鐵

在論文的開頭,他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是為了懲罰誰?” 如果我們先不把這個問題待到死刑這種這麽大的問題上,而是單純從交通法上來看,會更簡單一些。

論文截圖 by 我思故我喝拿鐵

假設有一天我因為超速被警察攔下,扣了分罰了款,很明顯這些懲罰措施是為了告誡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對於我來說,我也會記得自己是因為犯了錯在先所以才被規則懲罰了。那麽為了避免類似的懲罰,我以後可能會更加註意交規。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社會指定的懲罰措施是為了懲罰那個犯錯的人。

只有犯的錯人在被懲罰前後都意識到自己是因為先犯了錯才被懲罰並且認為這個懲罰是TA應得的(因為TA犯錯在先),那這個懲罰才是達到其目的的。

因此,死刑存在的意義其實是自我沖突的。因為一方面我們認為死刑的存在是為了懲罰那些犯了十惡不赦的罪的人;另一方面,在死刑過後,受罰的人就死了,就消失了。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受罰是因為做了很大的錯事。因此死刑是否真的有意義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

這個教授認為在我們討論為什麽支持與反對死刑之前,應該先弄明白這個懲罰措施的意義在何處以及它在實踐過程中是否達到了自己的意義。大家覺得怎麽樣呢?

原文講了更多這位教授提出的關於死刑的四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去文末的詞語表鏈接中獲取PDF版本~

唆一口咖啡吧...

說完死刑的問題,再來看看歷史吧。歷史的海洋一次次的被洶湧的復仇海浪掀起波浪。我們沒有一次不受同態復仇(lex talionis)的影響:“以命換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即便這種復仇的法律並沒有真正解決任何社會問題,但我們仍然不加以思考的去跟隨它毀滅式的引領。

本拿鐵最近發現,許多事情並不是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而是為了發泄而發生的。比如之前有人在節目上強烈抨擊與嘲笑男性的所作所為,在網上引起熱議。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因為我不明白這樣去侮辱別人怎麽能夠真正解決男女平等這個問題呢?後來我明白了,不管是做這個事情的人還是起哄的人都是去找樂子的,並沒有真心想要解決問題。

圖片 from Child Online Protection Bureau

同理,我發現有些人所謂的報復也不是為了公平公正,而單純只是想要撒氣。

如果問我這樣的現象好不好,我覺得不好。原因有二:第一,可能這樣抨擊男性能讓一些被壓抑的女性感覺很爽。但這樣不僅沒在解決問題,還在加重男女之間的隔閡。我以為,推崇男女平等是為了讓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受限於別人眼光中的條條框框。

第二,大家可以想一想長期來講以娛樂的方式來討論非常嚴肅的社會話題的結果到底是弊是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因為很容易會有一種趨勢,就是只會吐槽,不會做事。而危險的就在於,吐槽就像是美食,它的美好可以讓我們暫時忘卻現實社會的痛苦,但也會讓我們忘記反抗的自由與力量。

圖片 from Favim

2、無知因而不怪罪

我們能從耶穌的話中學到的第二件事就是他很清楚要處死他的人並不是壞人,而是盲目無知的人。TA們認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

同樣,歷史多次見證了這令人羞愧的悲劇。

幾個世紀前,蘇格拉底被迫喝下毒藥。決定他應該死的這些人並不是身上流著惡魔血液的壞人,而是誠懇且值得尊敬的雅典市民們。TA們真心認為蘇格拉底是無神論者,因為他對於上帝的想法比起傳統的理解多了一層哲學的深度。因此,不是惡意而是無知殺害了蘇格拉底。

圖片 from The MET

那些認為自己在按上帝的意誌去阻止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或者達爾文的進化論所帶來的科學進步的教堂人員們不是社會的害蟲,而是被誤導了的人。

圖片 from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這樣的無知在今天仍然存在於方方面面。有些人仍然認為戰爭是解決世界上許多問題的答案。TA們不是邪惡的人。相反,TA們是在極端愛國主義包裹下虔誠的市民。TA們常常談及邊緣政策以及恐怖平衡。

截圖 from 詞語表

TA們真心的認為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延續能夠帶來的利是大於弊的。所以TA們熱忱的提倡生產更大的炸彈、更多的核庫存以及更快的導彈。

但從以往經驗中誕生的智慧應該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戰爭是該被淘汰的。雖然說可能曾經有一段時間戰爭是人們用來爭取某些正確的結果(比如抑製惡勢力的增長)的暴力手段(negative good),但現代武器的毀滅程度已經泯滅了戰爭能取得正確結果的可能性了。

在能夠製造遨遊於宇宙的交通工具以及製定導彈線路的現在,沒有國家能夠真正贏得一場戰爭。而世界大戰也只會留下燃燒殆盡的灰燼,無聲的見證著因人們的愚蠢而讓自己毀滅的一場鬧劇。

圖片 from The Atlantic

還有個例子,就是存在多年的奴隸製。金先生在這裏主要提及了美國的奴隸製。他說,人們試圖用“能賺錢的就是道德合理的”來說服自己。於是TA們創造了種族優越感,嘗試用宗教、聖經以及科學來證明自己的理論。

甚至還拿亞裏士多德三段論來證明奴隸製的合理:
∵所有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
∵所有人都知道,上帝不是個黑人
∴因此,黑人不是人。

圖片 from 我思故我喝拿鐵

很快這種扭曲宗教、科學與哲學的信條被放進了所有教科書裏,從而變成了當時國家文化的一部分。這些堅信奴隸製是正常的人們是真的認為黑人就是從種族上比白人低下,並且奴隸製是由上帝規定的。因此人們已經不是在嘗試著合理化一個謊言,而是把它當成對真理的解讀。

圖片 from Village Church of Gurnee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之後的種族隔離製度。盡管之後已經有許多人類學家稱沒有高級或低級的種族,但種族隔離主義者們還是盲目的相信著種族隔離的絕對合理。講到這裏,金先生說,像耶穌一樣,我們只能帶著愛意看著壓迫我們的人說 “原諒TA們吧,因為TA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其實寫到這裏我發現,前面提到了那篇論文與男女平等以及這裏金先生所提及的寬恕原諒是可相聯系的。

在一個特定群體受到壓迫的時候,壓迫TA們的人許多時候並不是故意去實施這種壓迫的,TA們是真的相信或者認為這是一種常態。比如我就有因為穿這一件能看到一部分運動胸罩的上衣而被一個女生盯著看過。我雖然感覺很不舒服,但我相信她是沒有惡意的,我覺得她是下意識做出了這樣的行為。

那麽假設我因為總是在穿著上被人指指點點感到很不爽,想要報復別人。我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想讓這些讓我感到不舒服的人意識到自己是做錯了一件事情的。但因為TA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因此從我的角度出發,我既有這個自由去罵別人,也有這個自由去寬恕別人。那麽為什麽我認為應該選擇去寬恕別人呢?因為我想要最終解決問題。

人們總認為自己有自由去謾罵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同時擁有寬恕別人的自由。

當然,我認為寬恕別人不代表什麽事情都不做或者選擇遺忘被壓迫的感覺。但是,當我們是本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觸發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態度會變得很不一樣,我們可能不會希望別人要遭受什麽樣的懲罰,而是會想怎麽樣能夠互相理解與進步。我想這也是為什麽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只從基督教的角度去看待與認同金先生的理論。

3、最終總結:只有真誠是不夠的

最後,金先生說到,講到這裏,我們應該意識到只有真誠與良心是遠遠不夠的。根據前文我們發現高尚的美德也有可能會墮落成不幸的惡習。

而作為社會道德守護者的教堂雖應要求人們願意真心做善事以及贊頌善良與良心的美德;但教堂也不該忘記警醒人們如果缺乏智慧,善良以及良心也是能夠帶來苦難的。

道德盲目(moral blindness)不像是盲人一樣可能是因為一些不受自身控製的原因而被強加於身的,它是一種困境:一種對自由的濫用以及沒能最大限度運用自己大腦的悲劇。

圖片 from The FCPA Blog

當然,金先生不是在要求所有人都要成為哲學家或者大學教授才能算是達到了智慧的高度(說實話我見過太多自稱是教授但又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人)。

相反,對智慧的要求其實是對開放的心態、正當的判斷和敢於追求並接受真相的態度的要求。我有見過學歷極高但從不願意接受與其理論相悖的想法的人;也見過學歷水平一般般但對待問題總是有著開放的心態與好奇心的人。

我雖然知道自己暫時做不到,但我認為在別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麽的時候生氣並想要報復別人是一件不理性而且有點蠢的事情。因此我願意在生活中給予更多人那種我能給予親近的人的寬恕,但我仍然認為任何人都有責任也有能力去約束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最後,我想用第一章裏我最喜歡的話來做結尾: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是負擔不起愚蠢這種奢侈品的。”

詞語表 請點這裡

參考資料:

1. King, M. L., & King, C. S. (2019). Strength to love. Beacon Press.

2. Ichinose, M. (2017, July 6). The death Penalty Debate: Four problems and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SSRN.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997059.

--

--

我思故我喝拿铁 / A Thinking Latte

A Philosophy Student. Loves Latte, Thinking, and Cooking. Sing everyday. Can be mean sometimes. New stories every 2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