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內向者在疫情期間的真實獨白

封面 designed by 我思故我喝拿鐵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我常常在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個內向的人?我很確定我不是個外向的人,但我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內向的。比起多人談話我更喜歡一對一的對話;跟陌生人社交完回到家我會有虛脫的感覺,但自己呆著反而是精神充沛的;我討厭一切跟社交有關的活動。看看這些,我覺得自己還挺像個內向的人的。

那是什麽讓我懷疑自己呢?

是因爲我雖然不喜歡社交場合,也沒什麽朋友,但我與我真正的朋友可以興奮地聊上一整晚的天;我除了喜歡自己在家呆著,也經常喜歡去外面逛;我雖然討厭社交活動,但必須要做的時候我能做到很好,好到別人只會覺得我是個風趣幽默的人。

後來我意識到,我對自己的懷疑,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來源于對于內向的偏見。于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禁好奇,網絡上科學界對于內向和外向是如何定義的呢?

唆一口咖啡吧

于是我手賤的去搜了搜百度先,發現百度的科普是這樣的:

百度科普百科

別的先不說,這個氣虛我覺得很無辜啊?

唆一口咖啡吧

抱著客觀的態度,我又去谷歌搜索了一下,結果是這樣的:

谷歌詞典

哇塞,原來內向就是害羞,不願與人交談的人。

嗯,簡單明了。

唆一口咖啡吧

後來,不願放棄的我去搜索了一下至少在美國算是比較有名望的心理學網站,然後去能搜索到什麽是內向的網站探索了一番之後發現,(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嘛!!)每個網站都擁有著屬于自己對內向的定義: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對于內向的定義是:“內向的人比起外在的人與物,更喜歡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相處。TA們擁有著廣泛的心理特征。相對外向而言,內向的人可能更孤僻,沈默寡言,可能保持著更謹慎的觀點,並且更喜歡獨立工作。”

APA

然後我發現據說比維基百科靠譜的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上說:

“典型的內向者的特征有害羞,喜歡沈思,和難以適應社交場合。TA們會更加在乎自己的內心世界。過于經常做白日夢以及自省,在做一個決定前會仔細認真的權衡考慮,經曆巨大壓力下更容易退縮也是內向者的典型特征。”

Britannica

結果呢,在一個跟國內 Know Yourself 有點像的一個爲大衆科普的心理學網站上,我看到了跟上述內容相反的東西:

“內向的人不害怕或討厭別人,TA們既不害羞也不受孤獨的困擾。擁擠的雞尾酒會對內向者來說可能是一種折磨,但TA們喜歡在平靜的環境中一對一地與別人談話,這更適合TA們神經系統的構成。有證據表明,與外向者不同的是,內向者的大腦對新面孔的反應並不強烈;相反,大腦産生的多巴胺會比外向者更少。”

Psychology Today

雖然我覺得上述三種解釋比谷歌和百度要更靠譜一些,但我個人仍然很困惑,到底什麽是內向呢?

唆一口咖啡吧

于是,滿腹疑惑的我打算繼續看點關于內向的文章。冥冥之中,一股神秘的力量讓我與一篇文章相遇了:“作爲父母,你如何能在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外向者的情況下幫助 TA 在學校茁壯成長。

一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我腦海中浮現了許多小時候一直到現在都還有的回憶。從小我媽就一直跟我說:“你要多出去交朋友,多條朋友多條路。” 到了高中大學之後,她又對我說:“你要在課上積極舉手發言,參與討論。你一定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認識各種各樣的人,才能找到好工作。”

文章連接

問題就在于,不僅僅是她是這樣想的。我在美國上高中的時候,就有因爲上課從不回答問題被我的住家媽媽認爲我不“聰明”。還有因爲在一節英語課上從不發言導致有些我的同學認爲我可能不太會說英語。

當然,我能夠理解TA們爲什麽會這樣看待我,因爲美國的文化崇尚著與許多外向人特征相重合的性格。雖然能理解,但我討厭這樣的偏見。

我討厭我住家媽媽在我面前看似不經意的調侃,也討厭那節英語課上因爲模擬法庭必須開口說話的我說完話之後所有美國人震驚的表情。

對于我來說,我只是完成了我認爲我該做的事情,但對于我的同學們來說,就好像我一個平時只能拿不及格的人突然考了八十分一樣,居然還來鼓勵我…

這也是爲什麽,在我點開這篇文章之後看到它講述了內向人擁有的六種特質(secret strength)之後,我又生氣了。

文章連接

寫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是以著一個好的出發點去寫這樣的標題的,因爲TA想讓別人知道內向不是什麽壞事?但這恰恰也證明了大部分人,甚至是內向的人,對于內向的負面看法。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問 “內向的人該怎麽辦?” 這樣的話題時,我真的很爲這些人感到傷心。我們明明擁有著這麽多好的特質,但這個社會不願意接受我們的不同。

我並不是在說內向的人沒有缺點。所有的人都有缺點。我只是認爲我們不應該過度誇大一方的優點,然後再過度誇大另一方的缺點來建立一個看似“完美”的社會。這就好像,我曾經聽過美國人吐槽中國學生在圖書館太吵了。

但就以我個人的觀察下,每個國家都有不尊重別人非要在圖書館裏大聲喧嘩的人。這件事情本與國籍無關,但由于有著對別人的偏見以及對自己人的偏愛,我們很容易看不到自己人做的錯事,然後揪著別人的錯不放。

因此,我想以最真誠的語氣,以及比較不要臉的方式,告訴所有因爲疫情而感到痛苦的外向的人:

现在你们终于能明白我们作为内向者生活在一个崇拜外向者世界的痛苦了!

在過去的一年多裏,幾乎每天在 Zoom 上課的時候都有人在說自己在家學習有多麽崩潰,多麽集中不進去… 我當然理解這種無助的心情,因爲不是我們自願想要呆在家裏的。

但我真心的希望通過這次疫情,崇尚外向的人能夠在以後想要勸別人變得更外向時,想想疫情期間那種不舒服,上下顛倒的感覺。你們在疫情期間有多麽靜不下心來工作學習,內向的人就有多麽受不了社交活動。

我也希望內向的人能夠通過這次疫情看到自己身上擁有的獨一無二的優點。說到底,內向和外向,就像性別一樣,只是區分人的其中一種標簽。而標簽的作用,原本應該是爲了讓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自己,而不是爲了讓某一群體因爲自己的特質而需要被迫改變。我知道社會可能並不會變好,但能改變自己對自己與TA人的認知就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Quote by Martin Luther King in Strength to Love

--

--

我思故我喝拿铁 / A Thinking Latte

A Philosophy Student. Loves Latte, Thinking, and Cooking. Sing everyday. Can be mean sometimes. New stories every 2 weeks.